网站首页 > 心理知识> 文章内容

36岁第一次看心理科为了我刚上一年级的女儿

※发布时间:2020-12-14 19:08:02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眼皮跳吉凶“幸好我选择了来咨询专业的心理科医生。我要把今天的事写下来,希望更多人把看心理科当作看呼吸科一样平常。”这是我走出儿科医院门诊楼的那一刻,脑海里蹦出的第一个念头。

  秋日中午的阳光晒在我的身上,暖得刚刚好,既不像夏日那般炽烈,也不似冬日那般稀薄,正像刚刚那位心理医生和我交谈的感觉。我的眼眶一涨,又有几颗大泪珠涌了出来。没错,又,因为在医生面前,我已经忍不住抹了眼泪。这是我第一次看心理科,是为了我那刚上一年级的女儿来的。那天我原以为陪女儿练琴会有一个好开始。

  因为前一天她上钢琴课时被老师表扬“进步很大”。她和老师分声部合奏是那样的投入,就算有时出错,听了老师幽默的,也不断地以响亮的笑声回应,让坐在后面旁听的我暗暗想,还好没有放弃她学琴这件事。

  可是这会儿没弹了几个音,不太顺手,她就开始气呼呼地掰手指。我说,我们慢一点来,她却不肯,开始边弹边用力地。我抚摸她的背,想帮她把怒气排出去,可是她扭着身体,好像身体里有股能量要冲出来。”今天有什么事不开心吗?”我皱了皱眉头,想尽量安慰她,“你昨天上课多好啊,就像那样弹就可以。”

  但是一点用也没有,她反倒边弹边哭起来,眼泪刷刷往,还撇着嘴“啊啊啊”地哼。又是莫名其妙的哭,我开始觉得心底有岩浆翻滚,忍不住问她,“这些要求是老师提的,不是我提的,你上课那么开心,为什么要在我面前发脾气?”结果女儿根本不理我,干脆往后一仰,躺在琴凳上乱蹬腿,哭喊声也越来越大。

  中间怎么让我的怒气再也不住,我已经不记得了,我只记得我气得一步上前,揪起她的外套,冲她喊道:“你哭就不要弹了!”

  “不要!”她扯着嗓子嘶吼。于是我硬把她拖离了琴凳,她一坐在地上,我就拽着她,像拖麻袋一样用力地把她一拖进黑乎乎的房间,往里用力一推,关了门。

  “她和我在家的时候做什么都好好的。”我的父亲从厨房走出来,用不轻不重的声音说了一句。我没有回应,只觉得胸闷得厉害,两眼一闭,也没有止住滚烫的泪水。但我没有空哭,我很快用袖子擦了擦泪,走到儿子的学习桌旁,镇定地开始给他功课。他什么也没问,变得乖顺。

  连续几个月来,我已经对女儿一遇到问题就大哭不止的状况无计可施,练琴时哭,默写拼音哭,做计时计算题哭,找不到作业本也哭……本来一年级新生有点情绪,我是有心理准备的,我想只要我多抱抱她多鼓励她,想办法帮她解决难题,再运用一些曾经屡试不爽的“游戏力”技巧(比如摁一摁她的心脏说生气按钮已关闭),没有什么我兜不住的。

  我还和全家人都说好,不许在她和双胞胎弟弟面前把他们作比较,因为弟弟好像学什么都比她快一步,看上去像小鸟儿一样轻松快活。我自己本身就是双胞胎,即使我和我的姐姐各方面不相上下,我也深知被比较的压力。

  然而,她哭得越来越频繁,从隔天变成每天,从每天一次变成每天两三次。我的神经也越来越脆弱,不知道自己的育儿是对是错:真的像我的父亲我的说法,是因为“孩子一哭妈妈就格外温柔”反倒了她?

  半夜,双胞胎熟睡,我独自坐在床上,今晚的不举动是不是会给姐姐留下心理阴影。我想和家人们聊一聊,但又觉得我、我的丈夫、我的爸爸妈妈、我的公公婆婆对教育的想法全都不一样,常常越聊越乱。“我要去给姐姐找心理医生。” 我点开微信,给在外地工作的丈夫发了一条消息。我决心已定,开始在网上搜索儿童心理科医生信息。

  我守着儿科医院的小程序等零点放号,准备预约。没想到刚过零点,页面一刷新就显示号已约满。我只好第二天一早直奔医院碰碰运气。

  医院预约处给我的答复仍是“号已满”,可我还是执意往医生的诊室走去。我和被叫到号的一位家长打了招呼,一同推门进去。穿着白大褂的是一位奶奶模样的医生,她戴着口罩,我看不出她完整的相貌,但是她额头一抹染了的刘海显得不像个老人,眼神也很亲切。她听我说明来意后,笑着说今天刚好有约好的病人没有来,可以加号。于是我决定先自己和这位医生聊一聊,以免女儿在场我反而不知道如何开口。

  我挂好号,坐在诊室门口的沙发上,不禁好奇地打量周围的人:“来看心理科的是什么样的孩子和父母呢?”候诊的只有两家人,从孩子身上我没有看出任何的不平常之处,只是他们的父母看到我盯着他们看就把头转过去了,毫无攀谈之意,不像通常诊室门口的病人们爱好互相询问病情和治疗进展。

  我便也低着头,开始默默在心里梳理,一会儿见了医生要如何陈述女儿的情况。我想来想去,最想解决的难题就是怎么样培养姐姐对自己的认可,我和他们的爸爸都是肯定她运动能力强、动手能力强,不如弟弟的方面我们从不骂她,而是帮助她,只要有进步就好,她为什么要跟自己过不去呢?

  轮到我进咨询室了。医生让我说说为什么来。我说:“孩子刚上一年级,特别容易有感,每天都哭。”

  没想到她立即反问我:“什么叫容易有感?”声音平静却又干脆,好像打乒乓球时第一回合就来了一记扣球。

  我忙不迭解释说:“就是她一遇到困难就哭,之前是练琴哭,然后业哭,最近是一些小问题也哭。”

  这个问题是在我预料之内的,我说没有什么不好,她小的时候哭我都是抱着她亲吻她,但是她现在是每天都哭上几次。

  这让我有些意外,也有些慌,不知说什么好,赶忙掏出手机,把最近拍的一段女儿业哭闹的视频播给医生看。视频里,女儿拍着桌子,扔笔,哭得像山洪暴发一样,我在一旁劝说“你不是之前答应我一个星期不哭就买想要的贴纸?”,她却地大喊:“我不要贴纸!”播放到这里,我忽然有点心虚,主动对医生解释说:“之前都是鼓励安慰她,可是一点用都没有,所以最近想让她自己控制情绪,不想让她养成遇到问题就哭而不解决的习惯。”

  我一时语塞,是啊,如果让她哭完再做,又会怎么样呢?可是,可是因为丈夫平日都不在家,我每天不是在工作就是在安排两个孩子的各种事务,已经恨不得把一秒再掰碎了用。每天十点多,他们睡后,我都要把他们第二天放学后几点到几点干什么画成一张日程计划表,包括吃饭洗澡运动和活动的时间都计算在内,第二天托付给老人。我总是翻来覆去地计算,怎样把他们俩的时间安排错开,除了学业和练琴还有丰富的生活,而且让我可以都照顾到。哭上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什么事都不做,这断然是不在我的计划之内的。

  “好,那以后她再哭我不干预。可是她总是哭是什么原因呢?”我继续追问医生,“我自己想过一些原因,但可能不对,我只跟您说事实,您看看有没有关联。”这句话是进诊室之前我在心里打了草稿的,我希望和医生高效地合作。

  接着,我和医生说起了双胞胎弟弟可能给她造成压力的情况。但是我强调,我和爸爸从来不把他们之间作比较,有一次我同时给他们做默写她写不出来急得哭,我过后意识到她哭是因为弟弟写得快,便连功课也分开了。还有一次,女儿和我单独相处时说她觉得自己什么都学得不如弟弟好,我也是对她说:“你们俩不一样,你想想看你有什么比弟弟厉害的?妈妈知道,可是想要你自己想到告诉我。”结果,她想了很久,先是说没有,在我的再三询问下才说她会骑车,弟弟还不会骑。我说:“对呀,还有你一拿到跳绳就会跳,弟弟到现在几个月了才只能跳几个。”然而姐姐低声嘟囔:“可是骑车和跳绳简单啊。”

  “我该说的好话都说尽了,为什么她不能从她擅长的事情里找到自信呢?”我直勾勾地盯着医生,期待她能告诉我帮孩子建立信心的新方法。

  啊?对哦!弟弟不会跳绳,我只是觉得滑稽笑了笑,也从来没有要求他每天啊。那几秒钟,我完全愣住了,仿佛一个在水塘里拼命挣扎喊救命的人,忽然被人扶正站直,发现水不过及腰,不好意思地笑起来。

  医生大概看我明白了她的用意,人也松弛了,这才话多了起来:“你看,我们就短短交谈了十几分钟,我已经能感觉到你的紧张和担忧。我们大人判断一个人的态度,会看他说的,也会看他做的,但是往往更多是听的印象比较深刻,可是孩子是更加直觉地从你的行为中判断。孩子知道爸爸妈妈看重什么,于是他们也会看重什么,你虽然嘴上在鼓励她、表扬她,但是如果行动上没有让她觉得她擅长的事情是很重要的,你说再多也没有用。”

  我回忆起了许许多多的日常场景:在她默写拼音无弟弟一样举一反三的时候,我一边说“慢慢来不着急”一边忍不住叹了口气;在她弹琴一遍遍弹错急得掰自己手指的时候,我一边拼命把自己内心急躁的猛兽压回里,一边撑起笑容说“这里真的很难弹,再来一次没关系的”。现在想来,与笑容毫不协调的说话声音一定完全了我的内心,孩子早已默默着压力。而她完全凭自己一次次试错用纸折出小猫的时候,我叫她教我折纸,却没有认真跟她学,其实我并非真的有兴趣学,只是觉得我这么一说可以让她觉得自己厉害。

  自从知道自己将成为一个母亲,我就买来各种各样的育儿书和儿童心理学书学习,因为我有一个难以打开的:如果父母能更多地站在我的立场,不要在我心情本就低落的时候还“好心“我,而且给我贴上“听不得”的标签,我能否成长为一个更加自信、可以把别人的评价抛诸脑后的人?

  我今年已经36岁了,可是每当我看到父亲用一种又旁观的语气对我的女儿说“控制好情绪”,一些画面就会一下子扑到我眼前让我无法平静。那是4岁的我,7岁的我,12岁的我……蜷缩在被子里抽泣,因为什么而哭,我如今一件事都想不起来,却仿佛仍旧能听到爸爸妈妈边忙家务边愤愤地说:“没有两小时不会停,跟闹钟一样,随她去。”有时,事后妈妈会来劝我不要哭伤了身体,有时也不会。

  在别人眼中是否优秀不重要,我只希望我的孩子能快乐地做自己。我不知道如何能够成功养育出那样的孩子,只是在读一些书的时候会有共鸣:嗯,要是爸爸妈妈当年这么对我说就好了。至少,我以为我懂得了如何说话不会让孩子伤心。

  我望着医生,一边点头,一边就忍不住流起泪来。我怕她觉得奇怪,眨了眨眼睛,整理了下思绪,又继续咨询:“医生,我觉得我挺尊重孩子的,我曾经跟女儿讲,如果你把一首新曲子练会了也还是不开心,那么你可能不喜欢钢琴,不学也没关系的,你以后还是可以生活得很好,妈妈也还是很爱你。但是这么一说,她就哭得更厉害了,我不明白。”

  医生乐了,她说:“你这是把她当啦,初中以上的孩子,你可以这么跟他沟通,可是小孩子不会想那么多的。她不会弹就哭,因为别的办法她也没有,本来哭哭弹弹也没什么,怎么到妈妈这里一下子问题变严重了,竟然不学了。只要她哭的时候,你也能像看儿子不会跳绳那样不在意的笑一笑,就没事了。”

  “医生,我要怎么样帮她形成遇到问题先看看自己有没有办决的习惯呢?比如她总是弹出错的片段,我教她怎么样把音符分解去练,很快练好了她当时挺开心的,可是第二天遇到别的地方又还是老样子。在桌上找不到作业本也会急得哭起来,可是我过去帮她一起找,只要把摞在最的两本书拿掉就看到了。” 我向医生说出了我心中最后一个困惑。

  她说:“你给她机会自己解决了吗?每次她遇到困难,你就上了,她就会觉得我自己怎么能解决呢,只有妈妈来帮助我呀。”

  她说完,我的眼泪又不自觉地冒了出来。其实这时,我挺开心的。医生的那些问题像镜子一样照出了我内心力量的缺失。与其说,是我担心孩子哭,不如说,是我害怕孩子哭,害怕从孩子身上看到自己。

  做一个“正确”的妈妈,这是我需要卸下来的。感谢那位心理医生,让我意识到孩子需要的是能够真实地欣赏她/他的父母。

  

关键词:我心理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