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社会心理> 文章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不要忘了“好孩子”——访中国大学犯罪心理学研究所所长刘邦惠教授

※发布时间:2019-6-7 20:39:59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高中时就品学兼优的南京某重点大学学生马洁,离大学毕业还有一个月时,因盗窃犯罪失去了。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位“好学生”了刑律?马洁说自己到了大三以后,心里有些不平衡,眼见别的同学手机、钱、女朋友什么都有,而自己因为家里穷,什么都没有,可见心理问题是马洁悲剧的。就此,记者走访了中国大学刑事司院犯罪心理学研究所所长刘邦惠教授。

  刘教授罪心理学角度分析说,马洁第一次行窃时,外在诱因起了很大作用,但由于没有及时受到惩罚,内在犯罪动因逐渐占了上风,盗窃越来越强,最终形成了一种犯罪习惯。马洁由一名“好学生”成一名盗窃犯,固然与他贫困的家境有关,但最主要的还是他的心理问题。刘教授介绍说,80年代中期,我国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到30%以上。

  “心理问题如得不到及时解决,属鸡的今年多大就会发展成心理障碍,心理障碍如得不到及时疏导,就会导致心理疾病,心理疾病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诱因”。刘教授分析,在我国能够考入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的学生,上中学时学习成绩就很优秀,备受老师的关注,同学的赞扬,家长的夸,有一种特殊的优越感,进入大学后,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优越感没有了,心里产生不平衡。如不能调整心态去适应,日积月累就容易形成心理疾病,一旦外在刺激过大、调节失控,就会违法犯罪。如去年大学的骄子刘海洋用硫酸泼熊一案、今年3月家住市海淀区的大学生奚某以刀弑母案就是佐证。

  不能否认,以前人们对学生的心理问题重视不够,即使是承担着授业解惑责任的学校也是如此。无论中学还是大学,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是学习成绩,成绩好就一好百好,老师们的精力大多放在差生身上,而忽视了中上等学生,其实中上等学生也需要心理疏导,因为他们为了“好学生”的形象,心理承受的压力更大。尤其是当他们从相对封闭的中学走进相对的大学后,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不同的教学模式和家庭背景的巨大反差,“好学生”更容易产生诸如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怎样才能帮助大学生排除心理障碍,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呢?刘教授说,首先,高校要更育,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加强对所有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其次,提高心理咨询教师的专业素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令人尴尬的是,目前我国心理学专家捉襟见肘,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跟不上社会的需求。美国每百万人口有550个心理学家,87%以上具有心理学或哲学博士学位。而我国每百万人口中只有2.4个心理学工作者,其中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不足2%。

  刘教授认为,心理卫生贯穿于人的一生,全社会都应重视,特别是对“好学生”,更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出现心理问题时,能有一个宣泄的渠道,帮助他们平稳度过人生的关键时期。

   文章来源于博贝棋牌850游戏

关键词:心理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