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社会心理> 文章内容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心理学解读

※发布时间:2019-6-4 15:00:40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增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时代性、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近日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从心理学角度解读,《指南》从社会层面了社会转型与社会心理变迁这一时代背景,体现了“育”“大心理”的教育;从个体层面符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了教师和管理者在德育工作中的关键作用;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层面,反映了学校、家庭和社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协同影响力,学校则首当其冲。

  在2016年5月召开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总明确指出,当前面临着“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纷纭激荡的新形势”。这种新形势无疑是社会转型与社会心理变迁的产物。实际上,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这是一个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变的发展过程,包括经济、、文化和心理等诸多领域密集的、普遍的、根本性的社会结构性变革。特别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上述种种变迁归结起来,其实都反映了社会规范的重新建构。新旧社会规范同时存在并不断发生摩擦与冲突,这就导致了社会心理处于一种无序状态。这种无序状态既是必然的,也是暂时的。亨廷顿曾指出:“现代性产生稳定性,而现代化的过程却产生不稳定性。”如果把社会心理的无序化看作“不稳定性”的一种表现形式,那么,这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心理的无序化是现代化过程的必然产物;另一方面也表明,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进一步推进,新社会规范对社会的引领与控制功能将不断增强,社会心理必然会向着更为有序的方向发展。以价值观为例,目前大体上存在着三种价值观,即传统价值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共存,必然会导致价值观处于一种无序状态。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与深入,社会价值观又会恢复到有序状态。

  上述时代背景更为迫切地要求中小学德育工作者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实践。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人,贯彻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应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坚想作为第一要务。《指南》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应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马列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习总系列重要讲话,领会理政新新思想新战略。在社会转型与社会心理变迁这一时代背景下,要特别注重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地位,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广大中小学生的社会规范、价值追求和行动指南。邻家小妹让我欲罢不能

  《指南》指出,中小学德育的内容包括理想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这体现了“育”“大心理”的教育。德育的目标并不仅仅局限于如何服务于需要和社会稳定需要,与此同时还应在此基础上着力培育学生良好的品质和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使德育工作既有助于的稳定和社会的良好运转,又有助于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为学生一生健康成长强本固基,并奠定的思想基础。在“育”“大心理”的教育观念下,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是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在德育框架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心理科学是教育科学的基础,同样,中小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为此,《指南》强调,要将“遵循规律”作为德育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并对小学低年级、小学中高年级、初中学段、高中学段的德育目标进行了具体。分年龄、分学段设置德育目标,遵循了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体现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层次性和衔接性。以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为例,小学阶段是学生的思维由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在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因此这一阶段的德育工作应注重常识的传授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思维逐渐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到高年级时已经能够形成基本的观念。因此,这一阶段的德育工作应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日常生活中的规范,使他们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意识获得快速发展,因此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较小学中高年级更为深化,应注重引导学生对社会规范和规范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在高中阶段,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意识已经趋于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在这一阶段,德育目标就应包括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正确的理想。可以看出,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无法脱离个体的心理发展规律,不能急于求成、揠苗助长,而应遵循教育规律,根据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指南》强调,“正确方向”和“常态开展”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另外两项基本原则。加强党对中小学校的领导,是德育工作正确方向、推进德育工作顺利开展的根本。《指南》明确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中小学德育工作作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求各中小学校党组织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组织部、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中小学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切实加强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在德育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核心作用,把抓好德育工作作为中小学校党组织重要任务,建立党组织主导、校长负责、群团组织参与、家庭社会联动的德育工作机制。特别是教师要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不但要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更要率先垂范、行为世范。因为德育工作的良好开展不仅在于“言传”,更在于“身教”。根据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榜样学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品质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中小学党组织应大力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对优秀的德育工作者予以表彰、宣传,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严肃处理那些存在违反师德言行的教师。加强中小学教师的学习,强化“四个意识”,首先教师树立正确的理想和立场,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氛围和教育。

  中小学德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建设工程。其实施的主要径通过系统实现,而广义的又可视之为生态系统。把不同与中小学德育工作结合起来,能更好地将德育目标与内容归位在相应的系统中,有助于进一步厘清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径。对此,《指南》功不可没。

  一是微系统。尤指个体直接接触的那些方面,如学校、班级、课程、同伴、学习场所等。学校作为对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性因素,良好的校园、积极支持的师生关系、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都能够增强学生对于学校的认同感,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动机、身心健康水平,并且推迟、减少风险行为的发生;然而,并非所有学校都能提供有助于他们健康发展的,现实的情况往往是低社会经济地位学生进入优质学校的机会较少,低质量的学习又提升了他们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的风险。更为严重的是,同伴或同学、行为对他们健康成长有许多负面影响。因此,《指南》明确要求“课程育人”“管理育人”,并强调在组织实施中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强队伍建设”。

  二是中系统。意谓两个或多个之间的作用过程与联系,如家庭与学校、学校与社区、社区与家长工作单位等。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最典型的就是家校互动对其成长的影响。研究表明,当整个家庭都参与学校的教育干预项目时,孩子表现出了更少的行为。与学校相比,现实生活中中小学生往往无法选择生活的社区,较差的社区会降低他们的社会资本、集体自尊,提升他们出现内、外化心理行为问题的风险,间接影响他们的社会行为。因此,《指南》不但提出了“协同配合”的基本原则,而且明确要求“协同育人”“活动育人”。显然,这是《指南》在重点强调中系统中两个或多个之间相互作用后形成的合力。

  三是宏系统。包括特定的文化、亚文化或其他更广泛的社会背景,如社会阶层、种族或地区、特定历史进程中的群体,以及与之相关的某一文化中的社会发展蓝图,特定文化的体系、知识结构、习俗、生活方式、国家政策等。我国社会转型引起了宏观中城乡差异、社会心态、价值标准等的变化,家庭结构、社会经济地位、工作状态、居住地等的变化,以及住房恐惧、移民大潮等重大事件。其中,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是最主要体现。研究者表明,低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青少年的抑郁症状和犯罪率正相关,并且会降低社会支持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因此,《指南》明确要求“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并强调在组织实施中要“加强条件保障”、“加强督导评价”和“加强科学研究”。凡此种种,为进一步推进和深化中小学德育工作确定了“规矩”和“方圆”。

   文章来源于博贝棋牌850游戏

关键词:心理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