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社会心理> 文章内容

永和耕莘-衛教保健

※发布时间:2016-4-25 22:48:53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頭暈」,你可以像一位專家的口氣,說它很複雜,事實上自己所知不多。頭暈作為一個生理症狀就是模糊不清的,它橫跨身體及心理的毛病,不僅病人怕「頭暈」,醫生也怕看到「頭暈」的病人。但又有些醫生喜歡「頭暈」的病人,也利用一些心理機制操弄頭暈的病人。今天,我們就從生理-心理-社會的宏觀角度來說「頭暈」。什麼是暈?不就是「昏」和「眩」的加減組合。「昏暈」指的是頭重腳輕,腦中空空的,什麼事都做不好,也不想做。如果你不能體會,熬夜一天你就知道。「眩暈」就了,天眩地轉,一下子好像地震,一下子又好像掉入萬丈深淵,天底下沒有比坐不停竭的雲霄飛車更的。如果你也不能體會,當場原地轉十圈,就會知道了。

  那麼「昏暈」「眩暈」是哪些疾病所造成的呢?各告訴你的三種病,而且一定要你了解,讓自己當起醫生,或說給你看診的醫生參考。眩暈第一病,也是最多人發生的,也很的,就是「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簡稱為「耳石症」,這病來的厲害,讓你一動就眩,但不動就不眩,在床上翻個身、起床坐起、躺下,你就宛如掉入深淵,發出一聲空谷迴音的慘叫。但過一會,眩就好了,嚇得你流汗、流淚、心跳快、血壓高。直覺地認為這次小命不保,在劫難逃。好多人若有意志的話,一定會往急診室報到。

  為什麼會如此呢?內耳中有鈣化的小石頭(每個人都有的)脫落,滾到相連接的半規管中。半規管就是內耳中負責動態平衡的裝置,本來裡面只有溫柔的淋巴液,不幸掉進一顆粗魯的小石頭,隨著你的運動而滾動,無理且強烈的刺激平衡神經,你哪有不暈的道理呢?你停了,它滾一滾高興之後就不滾了,自然也就不眩了。所幸這一顆不在其位的小石頭會溶解,病就好了,但可不保證下次不發生,改天也許又會掉入一顆新的小石頭,所有過程重來一遍。

  至於眩暈第二病,第三病的案例就少多了。第二病是內耳的淋巴液不通,也就是淹水、積水,漲的內耳中的平衡、聽力系統失靈,所以就會一直暈眩(較輕微,也較持續),以及耳鳴和聽力的降低,這病叫「梅尼爾氏病」,是紀念某個醫生的名字,可簡稱為「耳水症」。為何內耳會積水呢?大家也不知道,但少吃點鹽分絕對有幫助的。

  第三病是內耳的平衡神經發炎,就像感冒一樣,這病有時很厲害,暈到讓你在地上爬,而且是持續的,數天到一兩個星期才好,發病時你只有祈求吃鎮靜劑好好睡幾天,這個病作者簡稱為「耳炎症」。

  講完眩暈的三大兇手「耳石症」、「耳水症」與「耳炎症」,好像有點複雜。但其實一點也不,他既具體又明確,就像通緝犯的臉可以張貼公告。 講到「昏暈」的三大兇手就難了,好比未破的懸案,只剩些不完整的證據。此時醫生就得扮起偵探的角色,一步步的細心推敲了。

  常說腦血流不足引起頭暈,可不是指一條腦血管的問題,而是整體腦循環量不夠。為什麼送往頭部的血液會不夠呢?原來我們人類是站著的,心臟打出去的血喜歡往下半身跑,總是要努力抵抗重力才能將血液送到腦袋去,不像四隻腳的動物,腦心相對是水平的(長頸鹿例外)。因此,有些人站起來會因為自律神經功能不彰,或身體整體水量不足,因此不耐久站,因此疲勞,甚至昏厥。嚴重的病人從二腳的動物變成四腳的動物,整天喜歡躺著。

  「昏暈」的第二病是真正的腦血管病變,原來我們有兩條腦血管供應我們的腦幹血液,因此血管狹窄、阻塞造成供血不足,引起頭暈。這個說法作者必須,這大部分是出於想像,這原本是昏暈的其中一種少見而不完整的說法,然而卻成為少數醫生的唯一說法。作者從不敢否認這種腦血管疾病引起頭暈的可能性,但必須注意的是,這種腦幹缺血性的頭暈,合理應一併出現失足、語言不清或手腳無力等神經性症狀。

  從這一類型疾病出發,如果佐以腦血管超音波檢查異常,或可說有憑有據,講話也可以大聲點,然而天底下聰明的人果然很多,如果沒有任何證據,就會說「只是腦血管暫時性收縮」,造成腦幹缺血的症狀。這被叫做「基底動脈血偏頭痛」,是不需證據的一種想像,大家要小心它!

  昏暈第三病,也是排除上述五種病之後,作者就會輕輕的、偷偷的問病人是否最近壓力大、心很煩,或者心情很差、了無生趣。有時就像打開閘門,病人沉積的情緒頓時傾出。而「頭暈」只不過是就診看病時的堂而皇之,說的出口的症狀。其他心理的、家庭的挫折或不滿,是很難在擁擠急迫的診間放在檯面上的。因此,解決焦慮憂鬱的問題,才是頭暈的特效藥。

  說了眩暈的三個通緝犯,昏暈的三個嫌疑犯,你自己就可以當起醫生了嗎?江湖險絕不是我們平想的這麼簡單的,否則就沒有必要寫這篇文章的。自己念醫學專書就可以了。

  首先,我先談「病人」的心理在想些什麼?眩暈合併噁心、偶吐、流汗、心悸、虛脫的確很。至少作者小時候暈車時的眩暈,害我不敢參加大小的遠足。這些症狀來的又快又猛,就像任何奪命的疾病的,如果是發生腦幹出血了不起也是如此,因此誰不怕呢?如果你見到的家人,醫生這時候會或暗示你這是腦中風的,或是一付「目前完全不敢說這是什麼病,不過需要再觀察」,保證讓你想到往事如浮雲歷歷在目。又過幾天你的眩暈好多了,就完全康復了嗎?就像車禍後逃過一劫,身體的傷易好,心理的創傷難彌,總認為自己「身體好不了,一直暈暈的,曾經中風過(如果沒有人告訴你不是的話),甚至失去信心,不敢走出戶外。」

  另一種慢性頭暈的病人,已經暈了數年,看過不少醫生,如果像作者從第一病到第六病仔細評估過了,就覺得大致沒問題。但就是好不了,為什麼呢?有可能病人不想好嗎?因為「暈」是多麼具體而宏大的生理症狀,卻又帶一點神秘的氣質,隱身在頭暈的屋簷下,讓它可以向家人宣示「我不舒服」,目的可能是對誰不滿,或想獲得更多重視和關心,這麼的手段,而高明的醫生是可以發現而循循善誘的。

  至於醫生如何看待頭暈呢?對非頭暈專業的醫生,看到「頭暈」的病人常感得一陣頭暈。如果他仍有責任感的話,如果沒有的話,就容易地趕快推論(或栽贓)一種疾病,常見的說法有「內耳不平衡」「腦血管循環不足」,其實前者只的是眩暈,後者指的是昏暈,但是有講等於沒說,是醫生覺得自有定見,沒時間告訴病人,還是停留在「不平衡」「血流不足」的層次,就看病人各自的造化了,作者也不知道。但無論如何,這些都算是良性的,但以下情形是作者覺得不妥的,就是刻意創造頭暈的模糊空間,爭取患者的就醫次數。

  以最常見的「耳石症」而言,在臨床上透過細心的問診與身體檢查,可達到很高的診斷率,因此告知病人詳細的機制及某種程度上保證病人安全性,絕對可以使「內耳有小石頭」的病人,放下心中的大石頭。而且這是一個可以自癒的疾病,醫生使用鎮靜劑及止吐劑緩和眩暈的急性症狀。

  醫生不該洋洋得意扮演救命,有的話也只是在病症的論述上,讓病人了解生病的過程而心安。更的是有些醫生會要求這類病人,明明吃數天藥緩和一下,變成定時吃三個月甚至半年的鎮靜劑、循環劑或維他命。如果病人自做主張中間停藥而之後不管多久而復發(剛好耳石症也易復發),一定會去跟原來醫生說對不起,我萬不該自己停藥的,請醫生不吝再度救我,這一次要我吃藥半年我也會配合的。

  頭暈從身體的病,到心理的病,最後再成為社會的病,頭暈的在這裡,看完你還會小看頭暈嗎?

  ( 衛教文章僅為諮詢參考之用, 無法取代實際的醫療行為; 身體如有不適建議來院就醫治療。)

推荐:

关键词:社会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