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成长心理> 文章内容

情绪管理孩子成长的心理学?(组图

※发布时间:2017-10-22 15:06:58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为什么我们总是有一种念头,想知道他到底在想什么?为什么我们内心常有一种疑问,感觉身体里有好几种情绪在角力,感觉脑袋里有好几个声音在吵架?为什么对于每个孩子来说,“长大”好像是因为一件很突然的事……这些问题,在最近热映的动画电影《头脑特工队》里似乎找到了答案。

  作为皮克斯电影工作室的巨制,目前热映的《头脑特工队》全球票房已经冲破8亿美元,10月6日登陆中国大荧幕以来,更是得到妈妈团的一致喜爱和认可。对于她们来说,这部影片最珍贵的地方,在于提供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性格分析法”和“成长心理学”。

  《头脑特工队》讲述的是“喜悦”(Joy)、“恐惧”(Fear)、“厌恶”(Disgust)、“”(Anger)和“悲伤”(Sadness)五个虚拟化情绪管理者的故事。他们在大脑内部控制中心掌控着一个叫做莱莉(Riley)的小女孩,她的安全、捍卫她的情绪平衡,促进她的成长。通过这五个情绪管理者的故事,不少妈妈表示,该影片提出了不少值得反思的问题,对孩子的情绪掌控和心理成长都有很大的。

  如何通过一部动画片,去了解看似复杂的孩子心理,把趣味的故事和的思考结合起来?今天的《成长》版,南方日报记者和心理学专家将与大家一同探讨这个话题。

  《头脑特工队》这个名字,给观众的第一印象好像是一部动作片。但如果从它的英文名《inside out》去理解,就不难发现,这其实是一部讲述情绪如何在人们的脑海中进进出出、分崩离析和高亢激荡的“心理电影”,做梦、想象、遗忘和潜意识等问题,将全都包含在这一部94分钟的动画片中。

  这部影片的创意应该回溯到2009年末,它来自于编剧兼导演道格特生活中的感受和观察:他10岁出头的女儿正经历着片中小姑娘莱利的心理转变。“她开始变得越来越安静,越来越内向。老实说,这种情况在我自己心里引起了很大的不安和恐惧。”他和所有家长一样,开始思考,一个孩子不再言语的时候,他们的内心在进行着怎样的较量,家长该如何对待这看似冷静,但内心可能很沸腾的孩子?

  “它也让我开始好奇,孩子的头脑里到底在发生什么事情?”道格最终决定用动画的形式,把这个过程呈现出来。对于刘妈妈来说,这部影片可以用“脑洞大开”来形容:“影片把抽象、混沌和复杂的大脑思考过程和情绪形象地表达出来,用童话故事讲述心理学的秘密,是一次大胆而又有趣的尝试”。

  这个奇幻的大脑世界是这样的:活泼的“乐乐”、忧郁的“忧忧”、头顶喷火的“怒怒”、傲娇的“厌厌”和总在受惊吓的“怕怕”,分别代表人的五种情绪——快乐、悲伤、恐惧、厌恶和。正是他们,掌控着小女孩莱莉的心情;淘气、冰球、友谊、诚实、家五个“岛屿”组成了她的个性;还有童年幻想出来的玩伴——粉色棉花糖做成的大象,暴躁任性的“记忆清扫工”,漆黑悬崖下的“记忆废墟”。影片中,一个人的情绪和思维过程都变成可以看得见的画面。

  在各种情绪中,最多人渴望快乐,乐观被认为是最值得去追求和赞扬的情绪。任何一个人,在受到挫折的时候,都被鼓励和教育“我们应该用快乐去抵抗负面情绪,包括悲伤、厌恶、和恐惧”。

  在《头脑特工队》中,joy(快乐)这位管理者是所有情绪中分量最重的主角,从开始到结束,快乐的作用不可估量。她支撑了莱利乐观、积极阳光和开朗外向的性格。也正是因为快乐这个情绪的健全,让莱利总是带着“I CAN FIX IT”的笑容和自信。

  在考虑如何安排和设置“情绪”的分量和比重的时候,导演道格特跟他的团队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类具备有多少种基本情感?这些情绪之间是如何共存的?对此,不同科学家给出的答案不尽相同。本片的顾问之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Paul Ekman,曾在1972年给出的答案是6种:、厌恶、恐惧、快乐、悲伤、惊讶。但最终,“惊讶”(Surprise)这个选项被整个团队认为跟“恐惧”有些相似,而最终被。另外,基本情感的定义,也曾引争议。据悉,道格特在创意初期的阶段,曾考虑过使用“乐观”(Optimistic)、骄傲(Pride),还有“”(Schandenfreude)等,但最终,根据心理学的严格定义,人类的主要情绪还是确定为现有的5种。另外,影片考虑到无年龄界限的受众,用社会文化普遍认同的快乐作为性格主导,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并不是人人都以快乐支撑起自己的性格,有的人可能多愁善感,有的人可能暴躁易怒,有的人可能畏手畏脚。“人性和情绪搭配得那么,每个人的外部呈现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当然我们的初衷是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是快乐和阳光的。”道格特曾在采访中表示。

  对于不少家长来说,整个故事除了趣味性地呈现了女孩的复杂情绪,也打破成长只是外部变化的局限。对于家长来说,也是一次全新的理解和。王妈妈趁着国庆长假,和朋友们一同带着孩子来观看影片,她最大的观感是,孩子的内心在看片后忽然变得明朗了,家长借此了解了孩子情绪的钥匙。“当小姑娘莱莉随着家人离开自己的故乡明尼苏达,跨越大半个国家搬到之后,新的挑战最终反映在一个小女孩所要面对的心理适应和成长。这一过程引起我的共鸣感,当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成长的同时,也似乎忽视了其他不同情绪的力量,只有当全部情绪都在健康地发生作用的同时,一个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长起来。”王妈妈表示。

  影片一开始,单纯的“快乐”并不能明白“悲伤”存在的意义,对她百般逃避。然而,导演深知,在心理学的范畴里面,悲伤的能量不容小觑,它能让情感和情绪得到真正的成长。翠红认为,影片摒弃了正、负面情绪的二元对立。“喜被称为正面情绪,大受欢迎,怒、哀、惧成了负面情绪,受到,各种教人“如何避免负面情绪”的妙招很受欢迎。然而只有一种情绪能力其实是病态的,总是快乐而没有其情绪感受能力,它并不美妙,而是一种疾病症状,叫做欣快症。”最终,正是“悲伤”将莱莉的心打开,她投入父母的怀抱,最终寻找到和谐。悲伤这个一开始被唾弃的情绪垃圾,最后被,甚至比快乐更重要,是它打破了莱莉自身的情绪僵局,最终成长为一个更加成熟和坚强的孩子。“要学会接受忧伤的情绪,接受所有负面情绪。”翠红说。

  影片中,莱莉和家人离开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生活。这是一个孩子首次面对分离和失去这个人生的课题,从内心的层面上看,她也是在逐渐淡化儿时的核心记忆,告别“阳光下的肥皂泡泡”“儿时的朋友”“家中的旧花园”等等童年的一切,最为重要的是,不适应、格格不入、陌生等种种眼光都在将她从无忧无虑的状态中拉出来,莱莉开始变得多愁善感,剧烈的情绪震荡发生在她幼小的心灵中。

  现实中,很多孩子都像曾经的莱莉一样,莫名地、毫无意识地发现自己变得不爱笑了,快乐不知道为什么逐渐消失了,多疑、恐惧、叛逆、易怒的情绪大战开始轮番地上演……对于父母来说,更是困惑,那个家中曾经的开心果哪去了?就在一个突然的瞬间,孩子失去了童年最单纯的快乐,父母也失去生活中可爱的“小蜜桃”和“小甜心”。

  十分有趣的是,《头脑特工队》的制作团队为人父母的居多,这样的双重“失去”有着戏剧之外的真实感,让不少父母深感共鸣。当莱莉在失去自己的幻想世界BingBong(孩子们想象出来的朋友),失去纯粹的记忆球,失去曾经引以为傲的个性之岛的时候,也意味着父母也在失去那个单纯而又快乐的孩子,两种失去构成一个家庭共同成长的重要部分,这是个悲喜交加的过程。

  “当自己的孩子有一天突然拥有了秘密,变得有所保留,无法再顺利地沟通,那一刻是真的失落了。作为父母,要学会平静接受这样的“失去”,这是人生的重要课程,每个家长的心里面都会保留着孩子年幼时最亲密无间的亲情回忆。”王妈妈说。

  片中,家长的合理化询问和适度的情感宣泄,塑造了一众成熟父母的形象,也为不少家长提供了良方。本片制片人Jonas Rivera说过:“作为父母的职责,是为他们前。”于是故事的很多细节,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这对父母内心的焦灼,但十分庆幸的是,他们并没有将这种情绪在处于成长期中的孩子身上,增加无谓的争吵。“最后一家人的相拥而泣,让我感受到,情绪的适当流露就和语言的沟通一样重要,这是在向信任的人敞开自己的内心。”王妈妈说。

  影片之后,也有不少人担心,低龄的孩子是否能理解影片所表达的深意,根据王妈妈观察,的女孩也许触动更大,但对于相对粗线条的男孩子而言,或许并没有太明显的收获。不过,她仍父母选择带孩子一同去观看,因为这是一部可以帮助父母了解孩子和加强亲情沟通的“成长心理片”。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