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心理咨询> 文章内容

最好的早教是关爱与玩耍 ——专访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玲

※发布时间:2017-10-12 14:31:03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今年80岁的玲退休后并没有像其他老人一样过起种花养草的日子,而是继续关注儿童的成长,这是她毕生所专注的事业。退休前,玲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从事了46年儿童数学认知发展。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大下,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呼吁家长给孩子更多生长的空间,而不仅仅专注于考试和学习。

  随着二胎政策的,中国将迎来新一波婴儿潮。新生儿父母的焦虑气息,被商人们准确地捕捉到。一系列打着各种“开发儿童潜力”“刺激幼儿生长发育”的早教产品和机构争夺着幼儿市场的蛋糕。玲说,早教对幼儿来说是重要的,但务必要科学,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每一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都有自己要做的事情,尤其是0-3岁的孩子,更应该以关爱为主,而不是将父母的焦虑给他们。

  玲:0-3岁确实是人生很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的重要性在于亲子关系的培养,这一阶段奠定了日后父母跟孩子的关系,也是决定了一生中亲子之间能不能沟通的关键阶段,这将为良好的家庭教育打下基础。比如说,很多孩子到了青春期,会变得,很难跟父母沟通。其实回溯一下就会发现,这些孩子,在0-3岁的时候,大部分都不是父母带着,而是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0-3岁的重要性在于给孩子建设一种安全感。

  玲:早教很重要,关键要科学。0-1岁刚生下来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安全感。小孩子醒来的时间常短的,所以要多拥抱他,因为肌肤接触是传递爱,让孩子感受安全的一种方式。如果你问我,最好的早教在哪里,是在温馨的家里,微笑的爸妈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此外,也可以根据孩子的发展,进行适量适度的训练。根据现在的生理学研究,孩子什么时候学会抬头,何时会坐、会爬,都是有一个常模量表的。前段时间,一个亲戚发给我一个微信视频,我打开一看是在给小孩子抬头的姿势。我猜是根据早教机构的安排或者育儿书的。我说你不是瞎胡闹吗,孩子才17天,正常来说,抬头这个动作是要到61天左右。早几天晚几天是可以的,但是17天和61天差距太大了,你生理上对孩子产生了,后悔都来不及。早教也是这样,要按照孩子生理和身心的发展规律进行,这是不能违反的。我觉得早教要顺其自然为主,适度适量的训练。

  玲:如果说对孩子进行培养,可能更多的是培养其语言的基础能力。0-3岁是孩子语言发展最快的时候,两岁半的时候孩子会有一个爆发期。在这段时间里,父母和孩子多说话,多唠叨。当然,也可以给孩子放一点抒情音乐或儿歌,也可以读一些优美的散文。但我不主张听经典。我不觉得这是美的语言,而且,从道理上来说,孩子很难理解。这个时候主要是给孩子打语言基础,放《三字经》,没有必要。

  中国新闻周刊:不少早教机构强调要抓住孩子的期,说错过了期,就错过了孩子的成长,期应该怎么理解?

  玲:国内的早教起步比较晚,还不够成熟。以前,人们对0-3岁有个误区,认为孩子吃饱睡好就行了,没有关注到孩子的安全感、语言发展之类的。现在早教发展起来,一些概念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

  期就是一个。它是指个体在生命发展过程中,对刺激最、受影响最大的时期。在期内,若给个体提供适宜的刺激,个体行为的习得会非常容易,能力发展最为迅速而高效。这个概念是奥地利生物学家洛伦兹提出的。洛伦兹在对小鸭、小鹅的研究中发现,在某段时间内,小鸭、小鹅有明显的“认母”行为。如小鹅出生两天内,会它看到的第一个活物,并把这个活物当做妈妈。如果首先看到的活物是母鹅,就把母鹅当做妈妈,如果首先看到的是人,就把这个人当做妈妈,并不离左右地跟随这个人。

  如果最初两天小鹅没有接触任何活物,之后,无论是母鹅还是人,尽管努力地跟小鹅接触、细心照料它,小鹅都不会跟随。也就是说,两天后,小鹅的“认母”行为了。出生两天内是小鹅“认母”的期。

  抓住期进行训练,花的工夫小,收获大。0-6岁是孩子感官、动作以及语言迅速发展的时候,可以给予一些适当的训练。比如说4-6个月是视觉发展最好的时候,这个时候,就可以多给一些颜色刺激。你生下来100分,没有给你训练,两岁可能就剩下90分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早是好的,但是不能违反自然的生长规律,要按照标准来做。家长需要根据孩子发展的阶段来判断最佳期是什么时候,不能胡来。而且,孩子错过了发展的期,还是可以补回来的,只是可倍功半。

  玲:现在一些早教的训练还是很科学的,但不得不说有些早教是完全走市场线,去迎合父母的心思,给孩子知识等。尤其是二胎政策以后,很多生育二胎的家长觉得第一个孩子没有教育好,希望在第二个身上弥补。

  事实上,对0-3岁的孩子,学习不应该是传统的知识层面的学习。孩子智力的发展关键是神经元的发展,神经元发展的主要渠道是孩子之间的玩乐,而不是去上课。除此之外,就是传递爱给他。尽管有些东西孩子可以学,也能够背得出来,但是这个智力发展的含金量是不大的,可能孩子一个小时才能学会一个字,这个时间你还不如让他去玩,玩可能发展得更好。因为孩子的认识的生理基础还没有到这一步。比如说,两三岁的小孩在胡闹,你非要控制他,这是不对的,因为他的前额叶还没有发展好,前额叶是自控力的生理机制所在。

  孩子生到每个阶段要做的事情是不一样的。3岁以前主要是传递安全感和爱,3-6岁是玩,上了小学之后是从玩转向学习。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主要做的事情,不是说不能去做其他的事情,但是要主次分明。

  目前早教机构比较混乱是个现实,因为我们起步晚,发展不成熟。早教机构的混乱会影响家长对早教的选择。选择早教机构,关键要本着对孩子负责任的态度,孩子过了两岁不会再有一个两岁。生理的发展,是不能回去的。家长要有,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孩子。

  现在市场上很多早教机构的很混乱,大多引自国外的早教。引进国外的一方面需要进行本土化,比如说国外会在运动上强调一些关键点,但是中国的孩子不是外国的孩子,先天的基因不一样,所以需要做些本土化的改变。但是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一定要按照国外的原理,而不是成其他的东西,要把握人家的原则。

  玲:到早教机构去早教一定要问他们理论依据是什么,他们经营者的是什么。教育不能完全走市场,孩子生命就只有一次。如果这家机构的工作人员没有心理学、教育学的背景,很难说是一个合格的机构。

  事实上,0-3岁没有必要去早教机构,家和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书。现在家长没有运用这个,而是送孩子到这样那样的机构。

  如果非要去早教机构,最好是在孩子能够走、会说话的时候再去,一岁半以后做一些协调训练还是有必要的。早教和孩子一起玩是可以的,但早教绝对不是学知识。

  玲: 80后的家长多是独生子女,这一代人在压力下成长。他们会想着如何对孩子精雕细琢。商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

  父母的焦虑是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育的不公平,现在都在提倡讲素质教育、核心素养,但是目前还是应试教育。这是大的社会的。

  在这样的下,家长的有两个误区,一个认为孩子生下来都是天才,都能成龙成凤。事实上,孩子生下来大部分是普通人,精英和低能都是少数。另外,家长认为天才是可以培养的,这个学术界有不同的争论,我个人认为是有遗传因素,后天能否培养出来天才,我觉得这个后面要打个问号。如果天才能培养的话,都是天才了。

  中国家长一直深受古代状元的影响。美国的孩子上学是为了培养合格的,中国孩子上学是为了改变门第,为祖争光。这种会无意识地流露出来。在某些家长的头脑中,会将孩子当作面子。比如,他们会在办公室得意地说:我的孩子考上哈佛了,我的孩子会算数了,我的孩子得了……对家长来说,孩子就是自己。

  中国的教育在发展,在,但是离的需求还有距离。希望每个学校都有优质资源,但这个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会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的发展和资源的分布不是特别均衡。虽然教育部学校零起步,但是没有一个学校是零起步的,它会有很多变相的入学要求。家长生活在不理想的现实中,他们的行为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这也就导致了幼儿园教育挪到0-3岁,小学教育挪到幼儿园的反常现象。★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