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心理知识> 文章内容

化疗前后患者会有哪些心理变化?

※发布时间:2017-9-14 12:27:25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肿瘤是一种性恶性疾病,病死率很高,很多患者需要化疗。由于化疗时间长,需要联合用药,且药物本身副作用大,会引起患者心理和生理上较大的变化,产生恐惧、烦躁、焦虑、猜疑以及孤独等心理变化。

  确诊为癌症对患者是很大的打击,他们会改变自己的生活计划来考虑如何来对抗肿瘤。在医院这个陌生的中,目睹别的患者出现的各种化疗药物的副作用,都会令他们情绪低落,控制能力下降,容易被激怒。

  这时,医护人员应向其解释化疗药的副作用是暂时性的,一般不会造成永久性。其家属多关心和体贴患者,使患者接受并完成化疗。

  患者到医院就诊时,对将要面对的治疗计划不了解,担心化疗后的副作用以及疾病本身对患者的影响,这些都会对患者的自信产生影响,使其感觉自卑失望,怀疑医务人员及家人对自己隐瞒病情。表现为情绪低落,甚至治疗。

  除了患者家属要积极关心配合外,医护人员应予患者耐心细致地解释,确保患者能接受并顺利完成化疗全过程,因此医护人员要热情、亲切的态度与患者接触,取得患者的信任和理解,消除患者的忧虑心理。

  多数癌症患者认为自己的时间不多,有许多事情需要自己安排,同时又有许多难以割舍的事情。患者对要接受的治疗不了解也会使焦虑情绪更为明显,常常表现为生活规律紊乱,吃不香,睡不好,烦躁不安,坐卧不宁。

  从健康人到患者的角色改变,以及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等一系列原因,使患者产生紧张,恐惧心理。此外陌生的,人际关系的改变,特殊的临床检查,病情严重,也可造成恐惧心理。

  患者经过一个阶段的适应过程后,承认了自己的病人角色,心情较平静,把希望寄托在各种治疗上。患者对化疗产生盲目的依赖性,单纯追求用药剂量,要求加大化疗药物剂量。

  患者害怕化疗药物对身体影响大,自己难以适应化疗药物引起的痛苦,以及对化疗药物的疗效缺乏信心。

  临床治疗应以患者为中心,通过心理干预治疗使患者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身心状态。明确回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积极的话语能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能使患者积极地配合治疗。

  对化疗前多数患者缺乏肿瘤和化疗相关知识,可采用健康知识,办黑板报或公开咨询等形式肿瘤及化疗方面的知识,鼓励患者保持乐观情绪,树立抗肿瘤及化疗方面的信心,改善不理状态,化疗顺利进行。

  恶性肿瘤患者有知情权。应根据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性格特征、心理承受能力、文化程度和家属的意愿灵活应对。

  多数患者能够接受全程足够剂量的化疗,有些患者出现副反应,包括脱发、恶心、乏力、厌食等,同时患者情绪又出现波动变化,例如,消沉、烦躁等。

  不同患者对脱发的反应不同,化疗后出现的可能影响患者工作或生活的后遗症常常是难以接受的,事先向患者解释,让其有一定的心理思想准备:化疗期间可头戴冰帽减少头皮血流量,尽量减少脱发,并向患者说明冰帽可能引起一定不舒服的感觉。鼓励患者准备假发套或帽子,并向患者说明化疗结束后,头发有可能重新生长出来,减少患者对脱发的恐惧心理。

  化疗经常出现骨髓,比如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等,要向患者解释这种通常来说都是暂时的,也是可以恢复的,尤其是应用升血药物,有利于快速恢复,临床常用的有G-CSF,TPO,EPO等。

  化疗期间可能出现体重减轻或增加,应指导患者有计划地进行运动锻炼,促进机体功能恢复,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和幸福感。

  有些化疗药物可能对患者的生育功能产生影响,化疗前要了解患者的生育需求,若患者仍有生育愿望,尽量选择对生育能力没有影响或影响较小的药物。

  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化疗后,部分患者认为化疗结束就可以万事大吉了,对以后的治疗不认真,使治疗的连续性和疗效大打折扣,甚至出现肿瘤扩散的现象。

  客观地讲,化疗对多数肿瘤的效果是有限的,甚至是无效的。当患者经历了化疗中的种种,却发现自己的肿瘤未被很好地控制,甚至出现了进展,他们的支柱瞬间便坍塌了,非常容易出现崩溃,从而出现悲观、的心理,这种心理反应会严重影响此后的治疗效果。

  化疗结束前,有些患者常常出现意想不到的反常焦虑情绪,使得他们治疗不积极,甚至中止最后一个周期的化疗。

  总之,对于接受化疗的患者来说,对他们进行宣传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医护人员应该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到治疗副作用是不可避免的,但大部分都是可以的,不是每一个患者都会发生所有的化疗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及家属的信心与合作常重要的。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