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社会心理> 文章内容

夏夜适合品一品这盘复旦科研成果!

※发布时间:2019-12-24 4:14:19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近日,复旦大学金力院士团队宣布,综合运用语言学和遗传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分析方法,了世界第二大语系汉藏语系起源及分化的时间和地点。该研究为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了解中国及周边邻国的各汉藏语系语言之间的演化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为认识东亚人群迁移历史提供了重要。

  日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男生殖系统肿瘤多学科综合诊治团队首席专家叶定伟教授率领研究团队,首次了中国前列腺癌患者DNA修复相关基因胚系变异特征,填补了我国在高性前列腺癌研究领域的空白。近日,研究成果以《中国前列腺癌患者的DNA修复基因胚系突变谱》(“Germline DNA Repair Gene Mutation Landscape in Chinese Prostate Cancer Patients”)为题发表于《欧洲泌尿外科学》(European Urology)。

  近日,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郑耿锋教授和化学系徐昕教授团队合作,在电催化固氮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6月28日,相关论文以《应变引入的双Ti3+位点用于高效氮气活化和电催化固定》(“Doping strain induced bi-Ti3+ pairs for efficient N2 activation and electrocatalytic fixation”)为题,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DOI: 10.1038/s41467-019-10888-5)上。该研究成果制备了一种新型高效固氮的催化活性中心——锐钛矿型氧化钛中的一对相邻的Ti3+位点,拓展了多活性位点协同活化氮气,实现高效电催化合成氨的研究思。

  脑卒中、脑外伤或脑瘫引起的大脑半球损伤,会导致患者的对侧上肢痉挛性偏瘫,给社会和家庭均带来沉重的负担和后果。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首创了左右颈7神经根互换手术,促进了中枢损伤后瘫痪上肢的功能恢复(论文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NEJM)。

  自2016年以来,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周良辅的指导下,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研究团队系统分析了脑动脉瘤HRVWI不同类型的强化信号,通过与术中动脉瘤壁的形态观察、术后瘤壁病理结构的对照,在国际上首次了脑动脉瘤壁HRVWI所代表的病理结构。研究成果为使用HRVWI客观评估和预测脑动脉瘤的破裂风险提供了重要的临床依据,为提高脑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精准诊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019年6月,研究成果以《一种利用高分辨黑血磁共振分型预测动脉瘤结构特征的新方法》(Validation of Wall Enhancement as a New Imaging Biomarker of Unruptured Cerebral Aneurysm)为题,在线发表于国际脑血管病领域权威期刊STROKE上。周良辅和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教授朱巍为该文的共同通讯作者,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全凯和宋剑平为该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虞先濬教授团队取得了一项关于胰腺癌疾病进展模式的研究新成果。该研究发现在胰腺癌驱动基因SMAD4不同状态下,细胞生长因子TGFB1所的自噬作用不同,进而影响胰腺癌的增殖及转移能力。相关研究成果论文以“SMAD4基因状态决定TGFB1的自噬对胰腺癌疾病进展模式的影响”(TGFB1-induced autophagy affects the pattern of pancreatic cancer progression in distinct ways depending on SMAD4 status)为题,日前发表在国际著名自噬领域学术期刊《自噬》(Autophagy)上,影响因子达11.1分。

  八年内每天摄入至少半份红肉(上图),及每天用健康食物等量替代一份红肉(下图),与接下来八年的死亡风险的相关关系

  近日,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青年研究员郑琰和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团队合作,利用大队列人群近20年的动态饮食数据,分析了红肉摄入的长期变化情况与死亡率的关联,以及增加健康食物摄入来长期替代等量红肉摄入对健康的影响。6月12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英国医学》

  近日,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晏湖根教授课题组和吴骅教授课题组合作,首次在少层黑磷中展示了层间范德瓦尔斯相互作用的应变调控,并发现反常的应变依赖关系。6月4日,研究成果以《少层黑磷层间范德瓦尔斯相互作用的应变调控》(“Strain-tunable van der Waals interaction of few-layer black phosphorus”)为题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大脑皮层发育过程中,中间神经元(EGIns)与大量兴奋性神经元(PCs)形成突触联系,影响大脑皮层同步化网络放电活动(Ps),进而调控晚期产生中间神经(LGIns)至兴奋性神经元的性输入。

  5月21日(时间),复旦大学化学系李富友教授研究团队与悉尼科技大学金大勇教授课题组合作在《自然•光子学》(Nature Photonics)上发表了题为“时间域近红外发光探针用于高灵敏成像”(High-sensitivity imaging of time-domain near-infrared light transducer)的研究论文,发现了纳米尺度下稀土离子的“零Stokes位移”发光现象,开发出激发与发射波长相同、发光寿命长的纳米探针,并进一步将其发展成时间域荧光成像方法。

  近日,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贤课题组在拓扑半金属Cd3As2与超导的异质结中观察到了Cd3As2的表面超导态。5月17日,相关研究成果以《由近邻效应产生的狄拉克半金属Cd3As2表面超导》(“Proximity-inducedsucesuperconductivityinDirac

  近日,微电子学院吴东平教授课题组开创性地提出了全固态无参比电极半导体离子传感器(REference-LEss Semiconductor Ion Sensor: RELESIS)。他通过测量一组正对差分膜和待测溶液之间双电荷层的界面电势差来获得离子响应,待测溶液电势无需、也不会保持恒定,因此从源头上去除了对参比电极的需求。RELESIS的原型器件、工作原理、基本电模型已经被相继验证,相关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2018和2019年的传感器领域国际期刊Sensors and Actuators B:Chemical

  4月26日,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病毒重点实验室袁正宏研究组与大学邓宏魁研究组、解放军总医院卢实春研究组合作在《科学》(Science)发表了题为《原代人肝脏细胞在体外的长期功能性维持》(Long-term functional maintenance of primary human hepatocytes in vitro)的研究论文,首次证明利用化学小调控细胞信号通,实现了功能肝细胞在体外的长期维持,并此肝细胞在体外支持乙型肝炎病毒(HBV)及丙型肝炎病毒(HCV)的长期持续感染。该工作为大量制备功能成熟肝细胞及其应用提供了可能。

  乙醇代谢率(x轴)、乙醛代谢率(y轴)与食管鳞癌发病风险在饮酒者(右图)与非饮酒者(左图)中的相关性分析。

  近日,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青年研究员陈兴栋团队、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公共卫生学院青年副研究员索晨团队,联合山东大学教授吕明团队共同攻关,了饮酒和酒精代谢相关遗传因素的交互作用能显著增加食管鳞癌的发病风险,强调了过量饮酒的危害性。特别是在体内缺乏乙醛脱氢酶的人群中,此风险更强。4月,该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上。

  随着“精准医学”的概念被逐渐运用至肿瘤领域中,以游离DNA( cell-free DNA, cfDNA)检测为代表的“液体活检”技术正成为恶性肿瘤、产前诊断和排异监测的新兴标志物。近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王小林教授研究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Lancet子刊EBioMedicine上发表了题为《通过富集短片段cfDNA提高胰腺癌的检出》(“Enrichment of short mutant cell-free DNA fragments enhanced detection of pancreatic cance”)的研究成果论文,提出了基于单链建库的cfDNA建库和测序方法,该方法较传统的二代测序和ddPCR技术,能使早期胰腺癌患者血液中的ras突变的检出率从不足50%提升至70%左右,显著提高了早期胰腺癌患者循环肿瘤DNA即ctDNA突变的检出率,以达到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监测的目的。

  近日,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课题组,与工业大学杨磊教授课题组、美国布朗大学高华健院士课题组合作,优化并研发出新型心肌补片材料。4月15日,研究成果以《一种用于心肌梗死治疗的粘弹性自粘附心肌补片》(“A viscoelastic adhesive epicardial patch for treating myocardial inrction”)为题在线发表于《自然-生物医学工程》(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近日,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微纳系统中心詹义强教授课题组开发出具有超快恢复速度的无铅双钙钛矿Cs2BiAgBr6湿度传感器。4月15日,有关研究成果以“Lead‐Free Cs2BiAgBr6 Double Perovskite‐Based Humidity Sensor with Supest Recovery Time”为题发表在《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在钙钛矿湿度响应的研究中,课题组创新地了一种不同于传统钙钛矿材料和水相互作用的湿敏机理——可逆的物理吸解吸附。这一研究成果将在湿度响应领域为无铅双钙钛矿材料带来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近日,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研究员陆、教授姜世勃研究团队与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Co-PI杨贝、教授Ian A.Wilson研究团队合作,通过交叉运用多种不同的技术手段,研发了能够广谱多种人冠状病毒(HCoV)感染的多肽类融合剂EK1,了其作用靶点和发挥功能的机制。该研究同时证明了冠状病毒(CoV)刺突蛋白的HR1区域是一个重要且保守的药物作用靶点,为后续抗HCoVs的广谱药物研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和重要思。泡枣儿4月10日,研究成果以 “A pan-coronavirus fusion inhibitor targeting the HR1 domain of human coronavirus spike”为题在线发表于《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

  图a, •OH基检测机理示意图。b-c, 器件表面Hela细胞•OH的光学显微镜及荧光显微镜图片。d, Hela细胞•OH的电流响应曲线。e, 半定量检测Hela细胞•OH的浓度。

  近日,复旦大学高科学系、聚合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魏大程课题组在场效应晶体管传感器领域取得重要进展。4月4日,相关研究成果以《基于内剪切反应的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基传感器》(Free Radical Sensors Based on Inner-Cutting Graphene Field-Effect Transistor)为题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