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社会心理> 文章内容

全社会共参与 别让心理健康成社会问题

※发布时间:2016-11-8 4:12:41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专访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汪涛

     9月22日,国卫办疾控函〔2016〕1008号《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开展2016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活动的通知》中指出,2016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为“心理健康,社会和谐”,旨在号召各级政府、部门及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社会力量,各尽其力、各负其责,加强合作,积极参与到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中,共同关注心理健康、关心精神疾病患者、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环境,形成正视心理问题,理解、接纳、关爱心理、精神疾病患者的良好社会氛围。

      精神卫生既是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也是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据调查,目前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居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的20%,重性精神障碍患者约1600万人。

      值得注意的是从2014年到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连续三年都是“心理健康,社会和谐”。说明,各界对精神卫生的重视,特别是心理健康。那么,心理健康被持续关注之下有着怎样的现状?快节奏生活下,我们如何保持心理健康?我们应当如何正确认识精神疾病?重庆市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情况如何?为此,记者采访了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汪涛。

      关键词:人才短缺

      十二五期间,重庆市精神卫生基本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人才缺口成精神卫生事业发展短板。

      “精神卫生事业发展的短板在人才的严重缺乏。”9月26日,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汪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十二五时期,重庆市精神卫生基本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目前除城口县外,其他区县基本达到了一个区县至少一个精神病医院的标准,但是人才短缺的问题已成为限制精神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汪涛说,重庆市精神卫生事业呈现起点低、底子薄、问题多、发展难等现状。作为一个学科,相比于其他学科精神卫生落后20年。“起点低,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以前叫精神病收容所;底子薄,这十年大变革,虽然有大变样,但精神卫生中心的发展相比同级其他医院差距较大;问题多指有很多遗留问题,而发展难就是主要指人才短缺。”

      据统计,全市精神科执业医师(含助理)仅500多人。除去主城区几家大型医院的精神科医生,区县精神科医生在300人左右,意味着,一个区县平均只有十个精神科医生。

      “按照我国重型精神患病率13.47‰来算,重庆市有40万重型精神病患者,目前(截至2016年8月31日),重庆市录入国家严重精神障碍信息系统的在册精神疾病患者122394人,而全市在编床位8000多张,开放床位10000多张,人才缺口非常大,护理也跟不上。”汪涛说,从全国层面来讲,精神科医生也呈匮乏现状,2015年精神卫生日统计,我国有22.8万张床,精神科医生仅2万多。

      究其原因为招人难。汪涛举例说,2013年,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歌乐山院区招17个本科生,只有4人报名。最后有两个进入面试、试岗环节,都没通过最终考核。目前,中心没有一个博士,跟同级其他医院对比,差距十分明显。

      “没有高层次人才,就没有核心竞争力。面对这样的困境,目前,中心采取的办法是:每年到广州和东北引入人才;降低门槛,从以前的公开招聘到现在的考核招聘,已招来3-6个研究生;鼓励中心医生考研,专升本科;中心投入资金,培养人才。”汪涛介绍,为了加大人才培养,重庆医科大学今年开始招收精神卫生本科生,第三军医大学,也在招收心理专业学生。

      提到精神卫生事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汪涛指出要对精神疾病患者达到人性化服务,恢复其社会功能,必须做好社区康复环节。发达国家的模式是重型精神疾病患者短期住院,然后从过渡站,再回到社区康复站,集中在基层管理。

      关键词:心理健康+12320心理援助热线

      正确认识健康概念,重视心理健康。你可能不知道?公共卫生公益热线12320提供免费心理咨询服务。

      近年来,跳楼、幼儿被害等匪夷所思事件频繁见诸于媒体。心理健康问题是这些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这些选择自杀、选择报复社会引起关注等等现象,更深刻的表明个体的个性特征,人格是否完善是决定他们行为的关键,因此无论是社会、企业、学校还是家庭,都需要重视、关注心理健康。

      汪涛说,现代社会发展与变革,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每个个体面临许多心理应激,给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危害。心身疾病就是心理社会因素起关键作用的人类疾病。而躯体疾病反过来也影响了人的心理状态,从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更多的人注重的是身体健康,而对心理健康则相对重视不足,甚至有些忽视,普遍不知道该怎样保持心理健康。

      “健康=没有体弱+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未必能回答准确,说明大众对心理健康的忽略,以及健康教育的力度还需加大。”汪涛说,很多人片面的认为心理健康太过陌生和专业,甚至误以为它属于医院“精神科”的范畴,其实心理健康的概念早已融入在我们生活中。

      汪涛举例说:有时我们经常感觉累,即便充分休息后仍然感觉不到轻松,很多人找不出其中的原因。其实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心理疲劳症状,长此下去很容易转化为头疼、疲劳、失眠、消化不良、颈痛或背痛等生理症状,由此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健康。另外,睡不着觉、醒得早、不爱说话、老觉得手机响、吃饭也要刷微博……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看似平常的现象,但是透过现象探究本质,我们会发现其背后隐藏着不同类型的心理隐忧,都需要我们加以关注。

      那么,快节奏生活下,我们该如何保持心理健康?汪涛说,面对较大压力时,可以通过放慢节奏、深呼吸、跟朋友多沟通、听听轻音乐、饮食、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等方式来进行心态调整,也可到医院进行心理咨询。

      你可能不知道?公共卫生公益热线12320提供免费心理咨询服务。汪涛介绍,每周一至周五,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都会安排一位有心理咨询资格证的医生在电话旁为市民进行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

      关键词:《精神卫生法》实施三周年

      《精神卫生法》实施三周年,被精神病情况得到明显改善,但精神疾病患者被歧视现状仍在。下一步,重庆市将对《精神卫生法》做落实督导。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对精神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做出了规定。从1985年提交提案到2013的实施,《精神卫生法》经历了28年,这个过程非常复杂,远远跨过了医学学科的范围。”汪涛说,该法实施以来,被当作精神病进行关押来解决矛盾的现象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大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及对精神疾病患者的理解明显不足。

      汪涛介绍,精神障碍一般也称为精神疾病,它是各种原因引起的感知、情感、思维等精神活动的紊乱或者异常,导致患者心理痛苦或者社会适应等功能的损害。现行的国际疾病诊断将精神障碍分为十大类,近400种。多数病因往往不明,治疗主要是作对症状的控制,患病率比较高,致残率也较高。

      全球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精神疾病的终身发病率为1/4。按照国际上衡量健康状况的伤残调整生命年指标(DALYs)评价各类疾病的总体负担,精神疾患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已经超过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疾患,在2020年的疾病总负担预测值中,精神卫生问题仍将排名第一。

      从三个方面,我们可以了解到关于精神疾病患者的生存现状。从自身来讲,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极度痛苦,却难以言表,缺乏专业知识的家人很多时候也只能干着急,家庭负担沉重。从医院角度,病人出院难,社区康复体系还未建立起来或没有完善,难以让患者在院外得到有效管理,并通过康复训练逐步恢复生活技能、社会技能,从而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目前,重庆市录入国家严重精神障碍信息系统的在册精神疾病患者122394人,相比去年增长7.93%,他们都需要进行专业的治疗及看护。随着大众对健康的认识的提高,近年来医院病床也增加了不少,但依然满足不了患者需求。

      另外,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是,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和偏见挥之不去。很多患者讳疾忌医,不看病,不服药,就连采集他们的信息、建立精神卫生信息系统都很难。家庭、社会的偏见成为他们康复、正常生活和工作的障碍。

      汪涛说,大部分精神疾病患者为轻型,像连续两周情绪低落即为精神疾病,酒精依赖也是早期症状。只有极少的患者有暴力倾向,并且通过早期识别、及时的医学干预完全可以加以控制。

      为此,汪涛也想通过媒体呼吁大家,要积极预防不良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正视精神疾病,当发现时一定要找医生进行早期干预;理解精神病患者,特别是家庭成员,可以说,家庭成员的理解是精神疾病患者恢复社会功能的最有力支撑。社会不能因为他曾经患过精神障碍就歧视他,不给他机会,应当让他公平地参与。另外,面对当前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现状,他也呼吁进一步加大对精神卫生的投入,尤其是人才培养的投入。(文/蒋永劲)

      

推荐:

关键词:社会心理问题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