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宣泄减压> 文章内容

上海地铁现压力“宣泄柱”:净化还是?

※发布时间:2020-11-28 1:08:14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2500年的经典“宣泄/净化说”即便在也不是天经地义。要不要让人宣泄?如何才能达到净化?不同人群对冲突有哪些不同的心理特点?这绝不仅仅是文艺理论的问题,更和社会管理方法密切相关,关系到亿万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稳定,亟须深入研究。

  上海一个地铁站里近来出现了一些“宣泄柱”,叫人宣懑。电视记者称很多人都表支持,一位被采访者说:“国外这样的很多,让我们也来宣泄一下挺好。”

  其实,只要是好玩意儿,管它国外有没有。但据我所知,欧美的公共场所并不鼓励任意宣泄。一度经常说,国外有进去可以揍橡皮人的“室”之类,可我在呆过7所大学,送孩子上过多个中小学,还问过不少欧美同事和朋友,却都说没见过,至少学校里没有。那大概是日本人的发明,但“室”毕竟还是一个封闭空间,在讲公共秩序的地铁站里招呼大家对根柱子,估计哪国人都会皱眉头。

  不过“宣泄”这个概念,倒确是来自。中国的一些喜欢把它说成“普遍人性”的需要,是这样吗?请来看看欧亚两洲的经典。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提出“宣泄/净化说”(Catharsis),以此解释希腊悲剧为何偏爱反人性的恶性情节;后来弗洛伊德说得更直白:你下意识里害怕哪天会弑父娶母吗?会杀孩子以惩罚不忠的丈夫吗?要使这些悲剧不发生,就把这些恐惧演出来,演《俄狄浦斯》、演《美狄亚》,宣泄出你内心深藏的情结,就能让心灵得到净化,你在现实生活中就安全了。

  这个说法在传统亚洲人听来匪夷所思,别说这种情节不能演,连有这种念头都太。很多人每天冥思,就为了控制心理,金木水火土查询表使之不生,他们通过自省、自制来达到净化;舞台上只能推崇美德,如克制和等等。中国的戏曲喜欢大团圆,再苦的戏最后也要“化蝶”,以抚慰哀伤的心灵。印度的古典更讲求“和谐”,在最著名的梵剧《沙恭达罗》中,女主角和下乡打猎的国生下了孩子,分离多年终得团圆,方知孩子他爹是国王,高高兴兴入了后宫,成为国王的众多妻子之一。东方戏剧往往编织出一个比现实美得多的童话,希望生活也能那样“好”;悲剧老是展示一个个比现实惨得多的噩梦,希望生活不至于那么坏。“希望”能不能实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时的心理满足。可是,东人的心理需求一样吗?

  有人说,那都是老皇历了,只能反映文化时代东理的差异,现在已经世界大同、人同此心了,是这样吗?

  我有个近期的例子。一次课堂上学生即兴表演一个师生冲突的情境,演学生那位的激烈表现让同学们很吃惊,后来她说是因为想起了和以前老师的冲突,越演越来气。这本来意在通过宣泄达到净化,结果却让死灰复燃还火上浇油,再现了那本已不想的不快往事,激发并放大了当时的情绪。这么说来,虚拟的表演并不一定“净化”,也有可能“”?我当即问在场学生,一大半人说用动作再现负面情绪导致“”的可能远大于“净化”。

  其实,2500年的经典“宣泄/净化说”即便在也不是天经地义,巴西导演兼社会活动家伯奥还专门著书了亚里士多德的“净化”理论;它更和太多中国人的心理相悖。要不要让人宣泄?如何才能达到净化?不同人群对冲突有哪些不同的心理特点?这绝不仅仅是文艺理论的问题,更和社会管理方法密切相关,关系到亿万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稳定,亟须深入研究。

  绝不要理论,盲目以讹传讹,要做大量实验,积累数据进行分析,才可能得出可信的结论。我们开始做了一点点,还远远不够,希望有更多有心人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