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社会心理> 文章内容

第一章 何为追星为何追(十七)

※发布时间:2021-3-4 6:27:37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大多数青少年把追星现象视为普遍、正常的人生追求,而非青春期特有的反应,并对此表示理解和有相当的共鸣。他们不愿意对周围的追星现象进行简单的价值评判,而希望具体辨别和分析。

  调查显示,有604%的被调查者“不赞成”“追星只是年轻人才有的现象”,并且有104%的被调查者认为“这种说法是对青少年的不信任”。与此相关,有392%的被调查者对其父母辈的“或知识精英”表示“很能理解”,360%的被调查者表示“较能理解”,并有89%的被调查者认为“要看谁”。这说明多数青少年把追星现象视为普遍、正常的人生追求,而不仅是青春期的反应,并且他们并不认为长辈的“对象”和“方式”与自己有很大的不同,或比自己更崇高、更正确。

  应该说,他们对自己身边普遍存在的追星现象感到正常、表示理解,并有相当的共鸣,很少有人认为这种现象正在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如只有137%的被调查者认为那些疯狂的追星同学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认为其疯狂行为“影响了自己的正常学习”的也只有122%。对于周围同学中出现的追星现象,566%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不会“大惊小怪”,252%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会“无所谓”,120%的被调查者认为这要看他们追的是哪位明星,3项合计938%,再次证明追星现象存在的普遍性和青少年群体对其的普遍认可度。

  调查显示,对于“某人就是个人”的观点,有646%的被调查者“不赞成”,有210%的被调查者认为“有的人是,有的人不是”。对于“追星就是追求个性”的观点,有372%的被调查者表示“不赞成”,但又有475% 的被调查者认为“有的人是,有的人不是”。对于追星的同学与不追星的同学是否有区别的问题,363%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区别”,304%的被调查者认为“有的人有,有的人没有”。看来,不少青少年对追星现象的态度是相对的。

  资料来源:潘一禾青少年偶像现象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3(2):2433。

  70多年前,这个星球上极为聪明和智慧的头脑,梦见鞭炮时常聚集在纽约比克曼酒店,讨论后工业时代层次的科学问题,其中包括冯·诺伊曼、图灵、维纳和香农等人。在一次讨论中作为信息史上划时代的杰出人物香农指出,信息的意义就在于消除对未知世界的不确定性,建立新时代的世界观和方。 从20世纪中期开始,信息成为衡量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简单而直接的指标,深刻影响和决定着我们的生活。我们能够说得出来的对人类产生巨大影响的发明创造,一大半都和信息有关,包括电报、电话、电影、无线电、大众传媒、计算机、移动通信、卫星技术、互联网等。可以讲,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就是半部技术和商业进步的历史。 本书将信息的发展史分为自发和自觉两个阶段,对信息发展脉络进行了详细地梳理,为我们了解信息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框架和视角。 理解信息不仅有助于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进行有效决策,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同时,书中讲述的成功的人、成功的做事方法,也能够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和,让大家能够获得可重复性的成功和可叠加式的进步。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